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2024-2025-2学期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期中学生座谈会

发布者: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4-27浏览次数:13

通讯员 何晗)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,精准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与需求,切实促进教学相长,4 月 24 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德法与纲要”教研室于综合楼608召开了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期中学生座谈会。出席本次座谈的有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负责人何晗老师,3位课程组教师代表孟婷、骆素莹和舒媛老师,以及来自全校多个专业的48名学生代表,在轻松且热烈的氛围中,共同围绕课程学习展开深入交流,搭建起了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,探寻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。

 

座谈会伊始,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负责人何晗老师发表开场讲话。她提出,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。此次座谈会旨在倾听学生心声,收集反馈意见,以便教师们及时优化教学策略,让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,希望同学们能够畅所欲言,为课程建设建言献策。

随后,学生代表们踊跃发言,结合自身学习实际,分享了在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困惑。比如来自人工智能学院的一位学生代表表示,课程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,让他深刻感受到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,极大地激发了自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。不过,他也提出,希望在课堂上能有更多机会进行小组讨论,通过与同学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。另一位来自管理学院的学生代表则谈到,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旁征博引、妙趣横生,但部分理论知识相对抽象,希望能增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,比如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、红色教育基地等,通过沉浸式的体验,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。

 

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,参会教师们认真记录,逐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,并对同学们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。学生的反馈是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,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组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,组织课程组教师深入研讨,尽快将各项改进措施落实到实际教学中,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,不断提高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、实效性,真正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,培养更多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优秀人才。

此次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期中学生座谈会的成功召开,不仅有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,更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未来,“德法与纲要”教研室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常态化开展教学反馈交流活动,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成效。